高中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单元考试试题及答案

来源:网络资源 | 作者:未知 | 本文已影响

 

第四讲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
        (科技、思想、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下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城市离不开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与人、人与城市、设计与生活的和谐历来是城市建设的理念。汉献帝时打算修建长安城,计算土方可采用哪本书介绍的方法(  )
A.《九章算术》                   B.《黄帝内经》
C.《太平经》                     D.《量经》
3.在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出版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将中国古代的发明及科技显于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凸显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最能综合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著作是                                                                 (  )
A.《缀术》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天工开物》
4.《大宋提刑官》是正热播的当红电视剧,剧情中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  )
①管形火器的发明 ②《授时历》的颁行 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④《天工开物》在书店售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
5.研究性学习是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经研究,以下两部著作的共同点不包括                                                                   (  )

《本草纲目》插图        《天工开物》插图
A.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
B.是科学家勤奋钻研实地考察的成果
C.是中国近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象征
D.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出现的总结性科学著作
6.国产网游《变仙》采用儒、佛、道作为游戏中的三种职业,让玩家在游乐中体验到中华历史文化的优秀与浓厚。在魏晋南北朝景区玩家可体验到的文明成果有        (  )
①根据《九章算术》来计算田亩面积 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③阅读《伤寒杂病论》 ④使用《授时历》来安排农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在北京中国科学家公园内一块石壁上有“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号角”(马克思语)、“水手之友”等评语,可能是指以下何种发明                                 (  )
A.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印刷术
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
8.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9.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在时间上是明末清初。下列对明末清初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它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从此之后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10.有一本书中描写桂林漓江的奇峰群“青莲出水”;阳朔周围则是“碧莲玉笋世界”,“山复峥峥,骨立石皆廉利侔刀戟”。并给这些地貌专门命名“石峰”“石桥”“环洼”之类名称。这本书的作者是                                              (  )
A.裴秀                           B.郦道元
C.徐弘祖                         D.桑钦
11.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下联是“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该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是                        (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12.马克思说印度创造了繁荣的文明,但印度却没有历史。中国一个历史人物亲历印度110国,听闻28国,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做了详尽记载,为重建印度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可能是                                       (  )
A.鉴真                          B.玄奘
C.晁衡                          D.张骞
13.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14.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所代表的相应文学形式分别是                                                          
(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元曲              D.唐诗、宋词、楚辞
15.从唐诗、宋词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  )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逐渐通俗化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1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17.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
A.“天人感应”                           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存天理,灭人欲”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18.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  )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19.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20.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当年就拨款20亿人民币以重建玉树。下列医学巨著中,最能体现政府对疾病防治高度重视的是          (  )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40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材料二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条件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结合材料三、四,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四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材料二 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书而连其中,谓之王。三书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烽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於仁。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朱熹儒家思想只是从道德上、伦理上规范自己的个人修为,所谓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材料四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材料五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1)依据材料概括孔子眼中的君臣关系,孟子又是如何阐述君臣关系的?你怎么理解先秦时期儒家的君臣观?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并说明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述朱熹的主张,他们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5)材料五中孔子的名言与联合国“黄金法则”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内涵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D  2.A  3.D  4.D  5.C  6.A  7.D  8.A  9.A  10.B  11.A  12.B  13.B  14.D
15.B  16.A  17.B  18.D  19.D  20.C 
21.(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家思想的活跃。
22. (1)医学:西汉编定了《黄帝内经》;数学:最早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天文学:最早使用赤道坐标。(列举三方面其他的正确成就同样得分。)
(2)标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条件: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他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4)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存在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缺点,没有进行理论创新。
23.(1)孔子认为君臣关系是君礼臣忠,两尽其道;孟子将君臣关系具体化:从正面讲,君王礼待臣下,那么臣下待君王如心腹;从反面讲,如果君王任意践踏抛弃臣下,那么臣属视君如仇敌。先秦儒家的君臣观主张,君主有礼于臣下,臣下尽忠于君,不是愚忠关系。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政局的产物。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反对人的基本的欲望,只是主张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4)肯定人的正当私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5)同:都强调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
异:联合国宪章强调通过法律和国际机构实现人与人、国与国和谐;儒学强调以道德引导人与国家的行为。
------分隔线----------------------------
分享到: 更多
------分隔线----------------------------